(施崇鴻現為北醫胸腔呼吸治療科主治醫師、台北醫大呼吸治療學系教授,歷任榮總、國泰、台北中興醫院胸腔科,並曾擔任蔣方良女士主治醫師,本文的電子鼻發明10月剛剛獲得第16屆國家新創獎)
加護病房死亡率最高病症,60%~70%都是肺炎,不管哪一國,不管你年紀多大,如果有10個人死,6、7個死因會是肺炎,肺炎這病這個要和時間賽跑,你得有很厲害的醫師,很厲害的團隊,在細菌侵蝕生命前下對藥。但若你在規模不大的醫院,或是比較沒有經驗的醫師,那你下藥可能有下錯的風險。
加護病房肺炎致死率近70%
你要瞭解,如果病人每天照X光片,會有輻射過量問題,通常是3天照一張,問題是你用了藥以後,3天照一次發現藥沒有作用再換藥,3天後沒用再改、3天後沒用再改,恐怕已失去治療肺炎的黃金時刻。
很多疾病代謝產物,終究會從其他器官運送回來到心臟、肺部,從肺部揮發出去,所以我結合醫療臨床數據與電子技術,發明E-NOSES(電子鼻),利用病人呼出的氣體味道,判斷體內感染的病菌,功能有點像酒測器,只是功能更為精細。像肝臟不好的病人,他會產生阿摩尼亞,吐出來就有阿摩尼亞味,你可以利用電子鼻去檢測是否有肝病變,快速而非侵犯性,一般診所都可以用,不一定要送到大醫院來,可靠度超過80%。
為何當初會發展這個,最主要是這是加護病房判斷是否感染肺炎,是相當急迫的,在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前,醫生必須要有準確用藥的依據。以流感的篩檢而言,去診所快篩診斷準確率是多少?是60%,像我們丟銅板一翻兩瞪眼的準確度是50%,你流感快篩60%的準確度比丟銅板能高多少?所以我會做流感快篩,但不太相信它的準確度。
利用病人呼出氣體判斷是否感染肺炎
假設說今天有病人來開刀,它開腦袋,插管中還沒醒過來,3天、5天後你怎麼知道他有沒有得到肺炎?插管插久了可能會有肺炎,我們人一天的吐氣是2萬次,我不要說2萬次全部收集,我收個5次、6次,每個小時收一次,2個小時收一次,你出來的氣體就可以瞭解了,所以這種E-NOSES的觀念,就是利用你不要的東西,來發展人工智慧,取代傳統醫師的診斷。
16年前我來北醫,我就想說我要發展電子鼻這一塊。台灣電機技術最厲害,醫療也不錯,為何不把它們結合在一起?郭台銘說AI,這就是AI,AI是診斷突破現狀,用最快最簡單方式判斷病情。電子鼻當初我選定很多項目,肺結核已經完成,只要你有肺結核,吹一口氣就能判斷有無,肺炎也已完成測試;像有些病人小便,泌尿系統感染,尿裡面有液體,有氣體的味道,我從裡面氣體就知道你是什麼疾病,是哪一種細菌。
今年我們可能會提出電子鼻篩檢癌症這個構想,癌症病人吐出來的氣體,跟一般人不一樣,尤其肺部的腺癌,初步也有結果,我們一直想用什麼最快的方式來診斷病情,當然現在還沒有商業化,實驗室都已經可以做了,所以我在推論,未來10年醫學的進步,篩選的方式用AI來取代,立刻告知病情,不用說還檢查一大堆東西,再告訴你什麼病?這是醫學臨床的一大革命。
(總策畫/記者歐祥義;採訪整理/記者林浥樺、胡志愷)